一、历史沿革初创时期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隆隆炮声,新中国曙光初现。江南小村——璜土华庄村一片欢腾。1949年4月在外工作的知识青年张澄雅、张澄东、张祖林、张焕丹等回到了家乡华庄村,还有邻村岸头村的徐祖达等,他们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立志要改变家乡面貌,选择了办教育的这条道路,建议村民自己办学校。张澄雅还编了《我们建设新华庄》的歌词,用秧歌形式到处传唱,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办学热潮。在这大好形势的推动下,1950年,村民自发组织办学委员会,季生海任主席,主要成员有:李焕新、唐细福、周柏林、周金炳、周惠民等人。为解决经费问题,校委会决定利用荒废的河面养鱼(河面约60亩),并形成了长期固定收入,在村干部、校委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1950年创办了一所华庄完小。1953年春,届高小学生即将毕业,为解决升学问题,校委会毅然决定办中学。为解决校舍问题,校委会采取的办法是:1.中学办在华庄小学原址,把华庄小学迁到周家祠堂;2.筹措资金,发动村民募捐,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张澄雅、张澄东兄弟俩首先捐款50元,李生海30元,周惠民20元。在外工作的发信募捐,可以说无一人打白条,你10元,他8元,几个月内募捐到四、五佰元,购买建房材料,造了6间校舍(现仍在),瓦工、木工、小工由村民自己担任,不计一分报酬,以为办学出力而光荣。校舍及设备基本解决了,为取得办学的合法权,需要上级教育部门批准。当时由李生海出面,到澄西区公所找到文教股长江志良,获得批准,然后通过李的妹夫,江阴县农林局长耿民新,找到县文教科的巫科长批准,于1953年暑期招生开学,校牌是:江阴县华庄初中补习班。璜土中学的前身,华庄初级中学诞生了。初补班年招生62人,第二年招生116人,学生四方云集,北到长江,西到武进的百丈、圩塘,南到篁村,甚至吴江平望。聘任的教师有:邱明德(小湖人),许士林(篁村人),顾有迪(常州人),徐仁华、徐鹤昌、殷伯景等,教学由顾有迪负责。1955年,县文教局整顿,石庄初补班、北郭庄初补班由于经费不足不得不停办,华庄初补班由于村民齐心合力,校委会负责经济,再加上以生养师,硬是坚持下来了。1956年,经李生海和县文教局交涉,华庄初补班转为公办,挂牌为江阴县华庄初级中学,县文教科委派周浩棠任校长,顾有迪负责教务。这几年在校就读的学生中,出现相当一部分出色的校友,如李国宾(58届),现任上海华东设计院院长、张玉良(58届)清华大学副教授,李才生大连市委干部,徐海锋江阴市副市长等等。
二、移址新建创业时期
1958年,国家经济复苏,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当时,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声势浩大。时任江苏省宣传部副部长陶白(璜土后区里人)提议,经江阴县文教局同意,将华庄初级中学搬迁至璜土镇,选址在镇西的一片乱坟荒田中,搬迁中,全体师生及广大社员齐心协力,肩挑车运,日夜奋战,从华庄中学原址到璜土新址,路约2公里,运输队伍延绵不断、蔚蔚壮观,有的学生布鞋磨破了好几双,肩磨破了,脚起了血泡,但从无怨言,经过约3个月的建设建造了三排教室,一排伙房,一片泥土篮球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初具规模,挂牌为江阴县璜土初级中学,周浩棠任校长,顾有迪任教导,共有班级6个,初一、初二、初三各2班。1960年,国家遭受了国外逼债,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形势困难。当时翟耀华同志调来璜土中学任校长,马毓智同志任教导。在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形势也比较萧条,教师生活困难,学生辍学率比较高,但全体师生不畏艰苦,生产自救,在校园内开垦荒地,广种杂粮、绿豆、山芋、芝麻等遍地皆是,还办起了养猪场,学生边上课,边劳动,老师亦带头参与,以解决温饱问题,当时学生二百多人,老师三十多人。1962年考入南菁中学2人、县中3人,1963年考入南菁中学2人、县中3人,1964年考入南菁中学人、县中人,1965年考入南菁中学10人、县中人,这种状况延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相继成立了校革会,后校革会撤消后,又任命了学校临时负责人,此期间,相继有洪来生、周岳民、邢冠群三位同志任学校负责人。
三、创立完中发展时期
文化大革命进入中期,经过天翻地覆的疯狂之后,在复课闹革命的热潮声中,学校教育事业开始复苏。1971年,由于当时澄西片只有澄西中学一所完中,初中毕业生入学机会相当困难,公社党委向县文教局申请璜土中学创办完中,开设高中班,得到批准,1971年春季招收高一年级四个班,方式为大队推荐,公社批准,学校录取,不进行入学考试,班级名称为一连、二连、三连、四连,仿效军队编制,从此在璜土这块土地上出现了自己培养的高中生,1973年首届高中生毕业,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适龄入学学生急增,原有的校舍设施已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璜土公社原有完小中设立初中班,俗称“戴帽子”中学,相继成立有篁村初中、大岸初中、栗山初中、小湖初中、汇南初中,璜土一中等,统一归璜土中学管理,因师资力量奇缺,故从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高中毕业生中和璜土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抽调一大批民办代课教师充实师资力量,这批教师现仍为我校教学中的宝贵财富。1972年,江阴市文教局委派杜志兴同志来担任璜土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杜志兴同志系军人出身,作风硬朗,办事果断,目光远大,他在璜土中学执政二十二年,为璜土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杜志兴同志担任校长期间,运筹帷幄,身体力行,先后翻建了教室,建造了实验室、食堂、教师宿舍,扩建了运动场,翻新了校门,扩大了规模,并且办起了校办工厂,张志贤老师担任校办厂厂长,校办厂对璜土中学的发展起到了经济支柱的作用。1986年,校办厂由原来的电子产品更新为现有的前进化工厂。该厂经济效益连年翻番,到目前已形成了产值超千万元,利税超百万元的璜土镇明星企业。届时,璜土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已经在各行各业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才能,大部分成了各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有的担任政府部门领导,象王伟成、刘建国、韩菊凤、徐国明、任新华、周志明、蒋青莲等现都在各级政府部门和部队担任要职。
四、教育大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验收
一九八一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指引下,镇政府首先考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璜土中学有史以来幢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十二个教室,容纳600余名学生。当时在校学生1200余人,高中学生全部迁入楼房,个个心情舒畅,笑逐颜开,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一九八六年,璜土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经济形势直线上升,适逢江阴撤县建市,璜土撤乡建镇,璜土中学又一幢办公大楼(四层)开始兴建,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大部分教师进入新楼房办公,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九八八年,刘建国同志调任璜土镇任党委书记,他以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考虑到要振兴璜土经济,首先要振兴教育。上任伊始,就着手规划璜土中学发展蓝图,多次和杜志兴校长商量璜土中学发展大计。当时,璜土中学占地面积三十多亩,已不能适应教育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通过规划,征用土地等一系列手段,拉开了璜土中学迎接省教委九年制义务教育验收的大幕。一九九零年下半年开始,镇政府决定拆除璜土中学所有低矮平房,全部翻建成楼房,至一九九一年底,共折除八排平房,新建教学楼二幢,实验楼一幢,艺术楼一幢,食堂一幢,并新建了300米的体育运动场,建筑面积共达五千多平方米,总投资500多万元。一九九二年三月,由省教委周德藩同志率领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验收团对璜土中学进行验收,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胜利通过验收,全校师生欢呼雀跃,精神振奋,璜土的教育教学事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五、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提升办学水平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教育现代化更是重中之重。新任党委书记何士荣、镇长吴林兴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一九九三年八月谢文俊同志任璜土中学校长,他精心筹划,办事雷厉风行,与镇企业家密切联系,共商璜土中学发展大计,在镇党委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先后改造了1800平方米门面楼,由校董事长富丽集团的老总许培圣出资设计建造了新校门,并在原艺术楼和实验楼空间布局了园林绿化,使校园充满生气,增添了怡人的风韵。一九九五年,我校在市教育局、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镇党委提出在全市率先实施教育现代化,由镇财政拨款、社会各界赞助,学校自筹相结合,营造创建氛围,掀起了创建热潮。在九二年义务教育验收的基础上,增设了“小三室”(音乐室、书法美术室、体育活动室、舞蹈房)增添了现代化教育设备,完成了电化教室、微机室(32台486、2台586办公电脑)、语音室(56座)。“三机一幕“进教室,装配了演播室、控制室等,共投入400多万元。一九九六年,吴林兴同志任璜土镇党委书记,孙文华任镇长,同年8月,陆华平任璜土中学校长、书记。镇、校全力以赴投入迎接验收的准备工作,九六年十月一举通过了无锡市教育现代化达标验收,一九九七年四月,通过了省教育现代化验收,并被评为市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自九七年教育现代化验收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抓住机遇、滚动发展,不断优化办学条件,明确了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提高素质,求实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学校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大胆规划,分步实施。2000年在镇党委书记薛少清镇长、陈福良的关心下,改造了11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折除了原教工宿舍,新建了1800平方米的一幢科技楼,充实了“老三室”设备和图书馆新书,撤并了二中,走上了规模办学,资源共享的发展新路。2001年,璜土中学又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时任党委书记褚华庭、镇长陈福良实地考察,全面规划、调整布局,改造老教学楼1500平方米,征扩了15亩土地,完成了多媒体教室(238座),增添了一个微机室(48台)和电脑主播室、宽带网、局域网已接通,建成了多功能工会活动室。2002年又启动新建2500平方米的教学楼,改造并扩建400米跑道,增加四片篮球场,全面规划校园绿化。目前,学校布局合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工厂区分开,互不干扰。校园环境绿化、净化、美化,已成为初具规模,办公设施先进的教育现代化学校。学校的发展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高。几年来,学校曾获1995—2001年江阴市文明单位、江阴市德育先进集体、江阴市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无锡市卫生工作试点学校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社会声誉斐然,毕业学生分布全国,各项各业,许多还在政府、科技、教育等部门任要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才华。进称号,2006年十一月高标准通过了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验收。